淨空法師說故事 ─ 謙德故事09則
從前安世高大師到中國來弘法,在江西共亭湖度他過去生中的同參道友。安世高大師的道行很高,就他的一生修行弘化來看,肯定是阿羅漢以上,決不在四果之下。他曾翻譯《無量壽經》,很可惜失傳了。如果就《無量壽經》來說,他決定是法身菩薩,不只是阿羅漢。
安世高大師的同學墮在畜生道,做了龍王。他為牠誦經、念咒,法事做完之後,他跟牠說:「你出來讓大家看看。」這個龍王不好意思出來。他說:「不要緊,讓人家看看能種善根,消除你的業障。」牠就從佛龕慢慢爬出來,是一條大蛇。他為牠念咒,這個蛇就往生了,以後這個村莊就稱為「蛇村」。
當安世高大師坐船去南昌時,在船上看到有一個穿白衣服的人,向他拜了三拜,然後升空走了。安世高大師告訴旁邊的人,剛才來拜我的,就是這個龍王,他已經生忉利天了。我們要知道,超度最大的力量,只能超度到忉利天。夜摩天以上一定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,自己沒有功夫,單靠超度是去不了的。
有人問:「你和你的同學從前在一起修行,何以你證果了,他卻墮到畜生道?」
安世高大師說:「我這個同學過去明經好施。有一次托缽時,飯菜不太好,心裡面就不高興,覺得自己修行不錯,也做了不少功德事情,卻得不到好的供養。因為這個原因墮畜生道。」因為前世是講經說法的法師,通達教理,所以他在畜生道作龍王時,大家去求很有感應,非常靈驗。又因為他歡喜布施,福報大,所以香火鼎盛。
我們想一想,自己能不能和他相比?我們今天接受這些物質供養,心裡有沒有不滿意?如果還有一點不滿意,將來就會作龍王,這不是開玩笑的事情。所以,一定要訓練自己,物質生活要降到最低,對生活環境要忍耐,決定不能貪圖享受。(節錄自《無量壽經》2-34-100)
福報決定要給眾生享,不要自己享,這樣福報就永遠享不盡;福報自己享,幾天就享完了。這個事情與世法沒有兩樣,世間人儲蓄很艱難,每個月賺一點錢,在當中提出一點來儲蓄,儲蓄了幾十年,才有一個可觀的數目。如果拿去花天酒地,不到一個月就花光了;如果去賭博,恐怕幾分鐘就賭完了。早年在台北,西門町有個西瓜大王,發了大財,聽說兒子好賭,一晚上將全部財產輸光了。對方還不錯,給他一百萬安家費,讓他還能活下去。
我們的福報也是如此,要知道節儉是真正的享福。孔老夫子有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的德行,諸佛菩薩示現物質生活相當清苦,沒有絲毫奢侈,所以福報享受不盡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它的來源,一個是性德,一個是修德;雖有性德,沒有修德,智慧、福德不能現前,所以必須要有修德。修德就是時時要積功累德。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12-17-0392)
三、歡喜接受批評
中國歷代帝王,我們不能不佩服唐太宗。唐太宗能將國家治理好,為當時、後人所景仰、讚歎,就是他歡喜聽別人說他的過失,樂意接受批評,認真反省,檢點改過,這是帝王當中非常難得的。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,親近他的這些大臣,聽到有人對皇帝的批評是錯誤的,就跟唐太宗說:「他這個指責是錯誤的,應當要受懲罰。」唐太宗說:「不可以。」大臣問:「為什麼?」他說:「如果我懲罰這個人,以後就沒有人敢在我面前說我的過失了。」所以,他真有過失,你指責他,他感謝你;他沒有過失,你偏說他有過失,他也能包容你,不責備你。他讓天下人都敢在他的面前說他的過失,以此做為借鏡,改過自新。因此,一代偉人的成就不是偶然的,歷史上才會有「貞觀之治」。古聖先王之中,沒有人能與他相比,這一點實在非常難得。
我們要學習接受別人的批評,勇於改過。別人縱然誤會我們,說錯了,也不以為怪,不必計較,也不必爭論。我們自己的態度,所謂「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」,統統歡喜接受。特別是為社會大眾服務,一定要有這樣的胸懷,我們才能把工作做得圓滿。 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12-17-0034)
四、半部論語治天下
儒、佛的德行要靠我們這個時代覺悟的人來發揚光大。如何發揚光大?身體力行,把儒、佛的道理做出來給社會大眾看,光講不行,要做出來。你真正做出來,我相信世界上許多電視台的媒體都會來訪問你,為你傳播,光明遍照世間,輕而易舉。這是非常特殊的教學法,這也是世界上其他地區從來沒有過的教學法。
中國最近一個甲子,我們把祖宗的教學法忘得一乾二淨。因此,我們今天要特別發心,忍受一切苦難,真正不怕苦、肯吃苦,把這個方法表演出來。我們至少要做十年、二十年,成績拿出來,大家就相信了。
怎麼做?一部經!宋朝初年趙普就是這個做法,趙普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宰相、謀士,智囊團的頭。他的那一套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從哪兒來的?他說:「我以半部《論語》幫助宋太祖趙匡胤得天下,以半部《論語》幫助宋太宗治天下,建立國家政權。」宋代開國的兩個皇帝是兄弟,哥哥走了以後,弟弟繼承王位。這是非常好的榜樣,很可惜現在沒有人懂得。 (節錄自《無量壽經》2-34-132)
五、一天不吃飯
早年,弘一大師在閩南佛學院擔任老師,學生有不守規矩、不聽教誨的,大師決不會說一句責備的話。他怎麼做?那一天不吃飯。學生知道大師今天不吃飯,一定有人犯過失,每一個人都反省、懺悔、改過。你一天不改,他一天不吃飯;兩天不改,他兩天不吃飯,讓你自己反省,改過自新。你能夠改過,他就笑面迎人。這樣的風範教學,學生服了。他是真正的好老師,在沒有出家之前,在學校裡當老師,教學經驗非常豐富。可惜大師後繼無人,為什麼?眾生煩惱習氣太重,社會污染嚴重,《彌陀經》講「五濁惡世」,濁惡到極處,人的善根、福德微薄,哪有不受染濁的道理!所以,天天親近聖賢都不能得度。我們想到這些地方,多麼可怕!(節錄自「吃虧是福」21-124)
六、福德之相
有福之人,心是定的,動作穩重。清末,曾國藩先生在《家訓》中,教育子姪,動作要穩重才顯得有福。沒有福的人急躁,步調很快,走起路來好像在拼命。佛法形容佛菩薩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那伽是梵語,就是大象,大象的動作很慢,走路也很慢,四平八穩。這是形容真正有大福德之人,都是這樣的態度與風範,不可能匆匆忙忙,那麼急躁!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12-17-0407)
七、專信不犯
我們對老師要專信,決定不違背老師的教誨;若對老師沒有信心,有疑惑、陽奉陰違,決定不能成就。所以,學生找老師難,老師找學生更難!過去李老師住世時,我在海外弘法非常艱苦,每一次回到台灣,我一定到台中去看老師,一定會跟老師講,請老師多培養幾個學生,我們在海外有師兄弟可以互相協助。我這個話至少講過十遍以上,最後一次李老師告訴我:「你替我找學生。」我到哪裡去找一個對老師「專信不犯,精進奉行」的學生?我找不到。所以,我才明瞭太難太難了!我自己能這樣學,但是要找像我這樣的學生,再也找不到了。所以,我跟老師十年,得到他特別的照顧,真正的關懷。因此,不具足做學生的心態,遇到佛菩薩也是枉然。(節錄自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15-14-06)
八、做小偷不隱瞞人
錫克教的長老給我們講了一則誠實的故事,就是做小偷不隱瞞人。小偷說:「我是小偷,我來偷你家的東西。」人家還不相信。他真的去偷了,偷了之後又後悔,因為聖人教導他不可以隨便拿別人的東西,結果他又還回去了,這是誠實。
佛法講誠,儒家也講誠,「誠意正心」。誠是真心,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。何謂真心?絕不欺瞞任何一個眾生。做錯事情、犯了罪惡,也是真誠,沒有絲毫隱瞞,這個人會開悟,會成佛。做錯事情不敢承認,用種種方法去隱瞞,這個人一生不會有成就,修得再好還是搞六道輪迴。輪迴是自己造的,只要有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,輪迴就沒有了。佛告訴我們,輪迴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變現出來的虛幻境界,我們在這個幻境裡面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無法出離;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六道輪迴就沒有了。(節錄自「一切眾生皆成佛」21-94)
九、學問深時意氣平
看一個修行人,他修行有沒有功夫,不要看別的,看他的色相。心地清淨,還是浮躁,都能從面相觀察出來。古人常講,「學問深時意氣平」。《了凡四訓》有一則故事,有一個落第的秀才,以為自己的文章寫得不錯,而沒有被錄取,大罵考官眼睛瞎了,不認識貨。正好有個道士在旁邊聽到了,於是說他的文章一定不好。這個秀才很不服氣說:「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,為什麼說我文章不好?」道士說:「看你心浮氣躁,怎麼能寫得出好文章?哪有心浮氣躁、胡思亂想能有成就的?」所以,有學問的人心清淨,就能看得出來你是不是真有修行。因此,修行的功夫都在面相與身體上。從身體體質,乃至一舉一動,都能觀察到你修行的功夫,哪裡能夠欺瞞人?只是欺瞞那些愚癡的人。真正有學問的人,你怎麼能騙得過他?有學問的人尚且騙不過,有修行功夫的人,你就更沒有法子欺騙他。(節錄自《華嚴經》12-17-030【所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。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