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彌雖小不可輕
阿育王朝在印度歷史上,是一個全盛的黃金時代,
而阿育王更是崇信佛教,每看到出家人就至誠禮拜。
有一次,與大臣們出巡,途中遇見一位小沙彌,
阿育王很想向他禮拜,可是一想到自己堂堂一個帝王,
又有眾多的大臣跟隨,在眾人面前向一位小沙彌頂禮,有失威嚴。
於是就把小沙彌請到無人的地方,向他禮拜,
並叮嚀小沙彌說:
「請你不要向別人說,我阿育王今天向你頂禮的事啊!」
此時,小沙彌看到路邊有一個小瓶子,
就以神通力將自己變進小瓶子裡去,過一會兒,又變現出來,
然後小沙彌也拉著阿育王的手說:
「請大王也不要向別人說,我小沙彌能從小瓶子進進出出的事啊!」
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,當下豁然頓悟:
即使是小沙彌,也是不容輕視的。
從此以後,對於出家人,更加禮遇不敢怠慢。
百丈度野狐
有一天,百丈禪師上堂講經說法,
下座後,大家都已散去,獨留一位老人不肯離去。
百丈禪師便問他是誰,想要做什麼。
他說:「實不相瞞,我不是人。
在以前迦葉佛時代,本在此山修行,
因為有個學人問我:『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?』
我說:『不落因果。』
因為這句話,便做了五百年的野狐精,沒法脫身,
請和尚慈悲為我開示,讓我解脫狐狸身之苦。」
百丈禪師說:「你把學人問你的問題,現在重新再問我一次。」
老人便道:「請問和尚,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?」
百丈禪師答道:「不昧因果。」
老人言下大悟,便向百丈禪師禮拜叩謝說道:
「今承蒙和尚開示,令我超脫狐身。
我就住在後山巖下,祈請和尚慈悲,
以出家眾的禮儀,幫我埋葬。」
第二天,百丈禪師帶領大眾,在後山石巖下,找到一頭死狐,
便用亡僧的禮儀將牠火葬。
省思:
看了百丈度野狐的故事,
您是否對於一切都不離因果的道理,
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?
五通梵志
從前印度有一位修得五種神通的梵志,
人人都稱他為「五通梵志」,他很善於說法,
常常感動天女來散花,天龍八部來護法,
連閻羅王也來聽法。
有一天閻羅王聽法後,卻在一旁哭泣,
梵志就過去安慰他,並且問他為什麼在哭?
閻羅王說:「法師!您雖然善說法要,
但是尚未得到漏盡通,生死還未了,
幾天之後,就會和我一樣墮到地獄道來。」
梵志聽了大驚,請求閻羅王告訴他如何才能解脫,
閻羅王說:
「我也沒辦法,但是您可以去請教釋迦牟尼佛,
他可以救您。」
於是梵志拿了兩瓶花來供佛,佛陀看見他一進來,
便說:「梵志,放下!」
於是他放下右手拿的花,佛陀又說:「梵志,放下!」
他又放下左手的花,佛陀再次說:「梵志,放下!」
梵志很納悶不解地說:「我已兩手空空了,
為什麼您還叫我放下呢?」
佛陀說:「我並不是要你放下手中的花,
而是要你放下你的六根六塵六識,全都放下。」
五通梵志終於聽懂了佛陀的話,立刻放下一切身心,
頓證阿羅漢果位,解脫自在。
《佛說黑氏梵志經》
省思:
我們忙忙碌了一輩子,到底真正擁有了什麼?
能擁有的,就一定會失去,唯有放下,
捨離一切雜念、妄執,才能達到解脫自在、
了無牽掛的境界。
所以學習如何放下身心的執著,
是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課題!
持戒生天
佛陀時代,波羅脂國有二個比丘。
一日,聽說佛陀在舍衛國大開法筵,演說妙法,
二人便相約一同前去聽佛陀開示法要。
收拾了簡單的行囊,二人便向舍衛國出發了。
烈日下,二人揮汗如雨的低頭疾行,走著走著,
覺得口乾舌躁,但一路上卻沒有半點水源,
二人只得耐著口渴,繼續往前走……
正當二人走得筋疲力竭,
突然,眼前一亮,一口井就在前面不遠處,
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,欣喜地前去汲水。
當他們把水汲出井後,卻發現水中有蟲,
此時其中一位比丘,顧不得水中有蟲,就迫不及待地一飲而下。
而另一位比丘,只是默然地站立於井邊,
喝了水的比丘見狀就問:
「你不也是很渴嗎?為什麼現在卻不喝了呢?」
這位比丘答道:
「佛陀有制戒,水中有蟲不得飲用,飲了即犯殺生戒。」
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勸說:
「您還是喝了吧,不然渴死了,連佛都見不到,更別說聽經聞法了!」
比丘聽完,不為所動的說:
「我寧可渴死,也不願意破戒而苟活!」
這位堅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喪命了。
但由於持戒的功德力,比丘往生後立即生到天道,
當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達佛所,頂禮佛陀,
佛為他說法,便得到了法眼淨。
喝了水的比丘獨自一人繼續趕路,直到隔日才來到佛所,
一見佛陀,立刻五體投地的至誠禮拜。
而佛以神通智慧力早已得知先前發生的事,卻故意問:
「比丘!你從何處來?有沒有同伴隨行?」
比丘即一五一十的把路上發生的事稟告佛陀,佛即呵斥說:
「你這個愚癡的人!你雖然現在眼睛見到了佛,
但是卻沒有真正地見到佛,
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來見我了。」
佛陀更進一步說:
「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,雖與我同住在一起,
也能常常見到我,但我卻不曾見這樣的比丘;
若有比丘離我數千里,能精進用功、不放逸,
雖然彼此相隔千里之遙,而這樣的比丘卻能常常見到佛,
而佛也常常得見比丘。」
比丘聽完佛的教導,若有所悟,羞愧地頂禮而退。
省思:
金剛經言:
「若人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
,修行學佛,如何才是真正的見到佛?
佛影覆鴿
一日,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舍附近的林間經行,
弟子舍利弗徐步跟隨在後。
這時,天空有一隻老鷹正追逐著一隻鴿子,
這隻鴿子由於驚嚇過度,急忙地飛到佛陀的身邊避難。
當佛陀經行的身影覆在鴿子身上時,鴿子馬上安詳地佇立,
寂靜無聲,毫無一點怖畏的樣子。
然而當舍利弗的影子覆在鴿子身上時,鴿子便不安地戰慄作響,
現出一付驚恐害怕的樣子。
舍利弗這時心中起了很大的疑惑,便向佛陀請問:
「佛陀與我都已經去除了貪瞋癡三毒,
為什麼佛陀的影子覆在鴿子身上,鴿子便安靜不作聲,毫無恐懼;
可是一等到我的影子覆在它身上時,鴿子便驚慌害怕不已?」
佛陀回答說:「這是因為你身上三毒的習氣未盡,
因此,你的影子覆在鴿子身上時,仍會令牠心生恐怖。」
舍利弗雖然相信佛陀的話是真實語,但心中仍有疑惑。
此時,佛陀有神通自在,已經知道舍利弗心中的疑惑,
於是便問舍利弗:
「你看這隻鴿子,打從失去人身,作鴿子已經有多久了?」
舍利弗立刻入宿命通三昧,看到這隻鴿子在往昔八萬大劫當中,
生生世世就已經是鴿子了,
而在超過八萬大劫以前的來歷,就無從得知。
舍利弗出定後,向佛陀報告說:
「這隻鴿子在過去八萬大劫中,就已經作鴿子了,
超過這個劫數以前的事,弟子就不知道了。」
佛陀再問舍利弗說:
「你若不能盡知鴿子的過去世,那麼看看它的未來世,
何時才能脫離鴿子身而投生為人?」
舍利弗又入三昧定中,看到這隻鴿子即使再經過八萬大劫,
仍舊是隻鴿子,超過這個劫數,就不是舍利弗神通力所及,
所以也無法得知未來鴿身何時才能結束。
於是舍利弗起了大慚愧心,向佛陀懺悔道:
「弟子智力微淺,對於一隻鴿子都不能盡知它的本未,
何況是其他的事!今天終於知道佛智深廣,
所以弟子發願生生世世精進修習菩薩行,如果為了學習佛的智慧,
而墮入無間大地獄,受盡無量劫的痛苦,也不以為是難事。」